(资料图)
月球爆炸的惊险瞬间、超现实的太空电梯、不断迭代的量子计算机……电影《流浪地球2》用一场科幻盛宴向人们展示了未来科技的高速发展,层出不穷的硬核科学知识也让不少人好奇,科幻是否真的能够照进现实。
2月4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蝌蚪五线谱联合光明网,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文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助理崔原豪等3位电影科学顾问做客直播间,对电影中的硬核科学知识进行科普解读。超300万人,与科学顾问团畅聊电影中的那些科学彩蛋。
看过《流浪地球2》的观众肯定会对其中洞悉一切的量子计算机印象深刻,它真的可以无所不能吗?人工智能组的科学顾问崔原豪在直播中表示,超强人工智能设备的存在需要非常大的算力,如今量子计算在很多领域已经有了非常强大的算力提升,电影把这个概念进行了拓展,往前迈了一大步,认为它能够做到更多的东西。
梁文杰作为理论物理组的科学顾问,独家揭秘了为什么炸毁月球要用3000余颗核弹。他表示,在设定时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猜测全世界的核弹数量约15000颗。但后来接到电影制作方的电话提出在美术和演员上有困难。“看过电影后我才理解,当时很多画面需要实景拍摄,如果点燃上万颗核弹,就需要1500个人上场,这个场面很难拍摄。”梁文杰表示,3000颗核弹炸毁月球肯定是不够的,这是科学和艺术的相互妥协。
地球流浪的目标是半人马座比邻星,而这也恰恰是长篇科幻小说《三体》中三体人的母星,在很多电影作品也都有它的身影,为什么比邻星能成为科幻作品的“C位”?天体物理组科学顾问苟利军表示,比邻星与地球相距4.23光年,也是离整个太阳系最近的一颗恒星,也许能够作为人们太阳系外行驶的第一站。不过,要像电影中描述的“流浪”2500年抵达这里,现在的技术还需要再提升。
作为科学家,3位专家也是第一次做电影的科学顾问工作,被问及做科研和做科幻有什么区别时,他们也表达了自己不同的看法。“科幻作品尽管去想,我们科学家会尽量去圆。”梁文杰认为,科研要以事实为基础,不断地去探索验证,科幻则需要大开脑洞,发挥想象力,尽管可能有些地方不够严谨,但却能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苟利军表示,做科研和科幻都很难,无论是哪个,都要不断地创新。
崔原豪认为,科学顾问的工作主要是对剧本剧情从科学角度进行合理化,丰富科幻影视作品的世界观,尽量增加科学和幻想的结合程度,从科学角度给予影视作品内容以建议。(记者 蔡琳)
标签: 流浪地球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