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承办的第五届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2022)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线下主会场设在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30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腾讯会议参与主题交流研讨。论坛开闭幕式由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传清主持。
在大会报告第一阶段,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曾刚、南昌大学教授刘耀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邓宏兵、重庆交通大学教授黄承锋、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张学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振宇等6位专家学者,围绕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区域合作、城市协同等话题各抒己见。
曾刚指出,基于协同发展能力评价结果,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呈整体上升趋势,同时表现出都市圈协同发展能力高度分化、不同流域空间集聚效应表现迥异、城市间空间异质性明显等特征。
刘耀彬通过构建“绿色资本—绿色增长—绿色福利—高质量发展”研究框架,认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倒U型”曲线关系。他表示,区域协调效应与技术进步效应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
基于创新环境与高技术产业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邓宏兵指出,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与创新生态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推动创新环境与高技术产业协调发展,须统筹区域差异、优化空间格局,加快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规范技术市场、创新交易方式,要注重资本积累、吸收、利用,加快营造高质量发展环境。
黄承锋介绍,近年来,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逐年增加,但碳排放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交通领域碳排放强度近年呈现逐年递减趋势。
张学良认为,应进一步强化区域板块合作,全力推进长江经济带更高质量发展。比如,从成渝“双城合作”走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双圈合作”,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新发展格局下畅通双循环的主动脉。
叶振宇认为,央地应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实施绿色长江、数字长江、开放长江、幸福长江、文化长江等专项行动,建立沿江省市高标准协同发展体系,形成更大合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在大会报告第二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云南大学教授文传浩、湖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秦尊文、湖南大学教授李琳、南通大学教授成长春、苏州大学教授段进军、安徽大学教授胡艳等7位专家学者,围绕长江经济带城市功能、产业协同等话题交流分享。
陆大道认为,城市群发展的核心是提升其组织效能和竞争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要求金融服务的统一合作、全国性世界性物流的统一协调、大型交通枢纽交通干线的合作、主要产业层面技术和原材料的合作等。
文传浩指出,三峡地区是长江流域“生态屏障”、生态系统“稳定器”,呈现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地理等“六维一体”的独特性,推进“长江三峡国家公园”建设正当其时。
秦尊文从谋篇布局、总体定位、空间格局、重点任务、实施机制等方面,系统梳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的异同。
李琳提出,推动湖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多举措破瓶颈,增强“滞后型县域”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增进民生福祉、巧借外力培育新的增长极。
成长春提出,推进长三角协作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应深入推进产业分工协作,在长三角区域内实现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布局,探索集群与集群之间合作的可能性。
段进军认为,推动长三角制造业发展,要超越传统旧制造的规模化、标准化、同质化的发展思维,梳理差异化、小众化和个性化的思维;超越传统旧制造的单纯制造思维,树立制造、研发、与市场融合的思维等。
胡艳表示,以协同发展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应加快构建“一核引领,多极辐射,协调联动”的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空间格局,探索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
本届论坛由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育部长江教育创新带“长江流域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和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方向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合作体、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中国经济信息网等单位共同协办。
据悉,“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由武汉大学和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共同发起,现已举办五届。(邓明亮)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